中国市场学会海疆丝绸之路工作委员会

logo.png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

287
作者:王晓鹏 沈宣霖 刘元瑞来源:新华社网址: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0/?from=singlemessage#/share/4458685

“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可以追溯至2004年由英国学者雷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的“北京共识”,意指不同于“华盛顿共识”,由中国发展出的政治与经济模式。

中国模式丰富和拓宽了世界范围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一些中东非洲国家正在“向东看”,探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以帮助本国走出困境。2006年 6月,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 ,由津巴布韦政府率先提出的“向东看 ”政策成为会议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纷纷表示,认真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有助于非洲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今天就是非洲的明天。博茨瓦纳央行行长莫霍霍提出,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够启发非洲国家如何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一、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由于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和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动等影响,非洲很多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这给当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了干涉非洲经济发展事务的机会。因而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主导下,非洲进行了一场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但是结构调整政策自身存在严重缺陷,最终导致非洲经济改革的失败,引发经济危机。80年代的经济危机又引发新的政治动乱,国家内部和国家间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冷战”结束,原先美苏投向非洲的资源骤减,诸多充当其代理人的非洲国家当权者遭遇财政困难而无法继续统治,同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施压下,非洲很多国家实行多党民主制,这些因素导致非洲多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很多国家再次爆发内战,甚至大屠杀,比如两次刚果(金)内战以及卢旺达大屠杀。

而与此同时,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经过三四十年的不断深化改进,已经使原本与非洲一样贫穷的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中国根据自身国情独立自主摸索出来的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为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中国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稳步推进和社会发展的日益和谐引起了非洲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开始肯定‘中国模式’的政治经济改革经验,并把中国作为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榜样,加以学习和借鉴。”

进入新世纪后,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助推下,中国在非洲的存在(主要是经济上)显著增加。非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开始普遍地讨论“中国模式”,甚至在那些和美国结盟的非洲国家,人们也赞赏由国家主导的发展“模式”的某些方面。

二、现状

当前,虽然非洲的政治经济体制依然以西式为主,但在事实证明多年来西方模式并没有使非洲大陆崛起的情况下,非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解中国模式,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模式和执政经验上学习了中国经验。

根据2014/2015年度“非洲晴雨表”的调查成果,美国(30%)和中国(24%)是非洲人民心目中的两大发展榜样,且中国在非洲人心目中的形象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影响中国在非洲形象的主要是经济因素(不是政治或社会因素)。

当前中非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非洲对中国模式的学习和借鉴也主要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但是紧密的经济关系也让非洲越来越了解中国的内政,有助于中国的政治管理模式和改革模式在非洲的传播。

(一)政治方面

1.政治制度

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非洲进行的强制民主化和西式价值观输出等原因,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理念在非洲已经深入人心,而非洲人民对中国的协商民主、一党执政下的多党协商等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则不太了解。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有着西方殖民历史的非洲许多国家在冷战的影响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施压下,纷纷实行以多党民主和民选政府为内容的宪政改革,如今西式的“民主体制”和“多党制”在非洲已成为政治常态。

而非洲政治在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不但没有使非洲一些国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发展,反而导致军人干政、第三任期等问题此起彼伏,非洲的“民主”可谓有名无实。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民主制度良好运转所必须满足的社会条件并且低估了民主制度构建的困难与风险,“如果经济和社会制度建设之前开始以选举为主体的民主化,那么很有可能是劣质民主”。

中国模式的出现改变了非洲精英们曾经对“华盛顿共识”的稳固支持。2006年尼日利亚学者、联合国驻非盟使团高级政治事务官员Ndubisi Obiorah写道:“与西方国家的政策相比,非洲的政治家、知识分子、公民社会和大众媒体普遍认为中国是另一种政治和经济模式。非洲知识分子希望中国可以预示着一种全球多极化的回归,在这种情形下非洲和发展中国家将会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比现在更大的作用。尽管中国并不是西方所谓的民主国家,也不采取国际金融机构所推崇的经济政策,但是它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个主要经济力量的出现,使非洲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2.执政经验

虽然中国的政治制度在非洲的影响力尚不如西方,但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重视与非洲国家政党就治国理政经验进行交流,尤其是在中非合作论坛2006年北京峰会将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确定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后,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开始向中国共产党学习执政经验和发展经验。

2018年4月18日新华网报道,肯尼亚执政党朱比利党总书记拉斐尔·图朱日前在接受专访时说,加强执政党建设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朱比利党正努力加强与中国共产党的交流。他表示,该党计划成立党校,并派遣党员到中国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经验。2017年10月19日,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皮特·卡戈万加教授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非洲一些国家的执政党应更多地借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以寻找真正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2016年6月30日,尼日利亚在阿布贾举行大会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其间,参议院外事委员会副主席谢胡·萨尼称赞中国共产党为非洲政党效法的典范。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2015年11月24日报道,南非执政党非国大不仅多次分批派遣其高级干部到中共中央党校培训学习,而且还决定仿效中共中央党校的建校模式,在南非曾经的淘金小镇芬特斯克龙建立其建党以来的第一所培养政治领导人的“党校”。这所学校名为“非国大政治学校与政策研究所”。另外,据一位匿名的中国外交相关人士介绍,埃塞俄比亚执政党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以下简称“埃革阵”)大部分高层都曾到中国学习和接受培训,许多要员的子女也被送往中国留学,埃塞俄比亚的部长级官员更是几乎人手一本《毛泽东选集》。

(二)经济方面

在经济方面,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非洲没有被西方殖民过的两个国家),非洲国家基本上都是直接从传统的农业经济直接被西方殖民者拉进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资本的扩张等大都受西方的影响,形成外生型资本主义经济,这是一种依附型经济模式。后来这些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后,这种畸形的经济模式被保留下来,无法真正推动国家工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又引入西方的民主政治,导致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过早引入民主,这些国家很难有一个政治力量来集中一切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而没有被西方殖民过的埃塞俄比亚的发展模式可谓最具有中国模式的特征。前瑞典北欧非洲研究所所长、埃塞俄比亚学者范图·切鲁(Fantu Cheru)说:“埃塞已经‘向东看’了十来年,从意识形态和发展战略上来讲,埃塞模式就是在效仿中国模式。”。

1991年埃革阵推翻门格斯图政权后组建过渡政府,梅莱斯·泽纳维任总统。梅莱斯被称作埃塞“经济总设计师”,1991年至1995年间担任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总统,1995年大选后成为首任总理。在此期间,埃塞俄比亚逐渐走出30年内战的阴影,一跃成为非洲发展最快的非资源出口型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也非比寻常。这与梅莱斯政府的发展政策密不可分。

2006年,梅莱斯政府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在埃塞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主题确定为“经济发展与脱贫”,即在国际援助资金的支持下,由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公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埃塞连续6年取得GDP两位数增长,其中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带动。2011年,埃塞政府进一步推动第二个“五年计划”,也被称为“增长转型计划”(GTP),该计划希望将埃塞的经济由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努力发展出口导向的工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

清华-卡内基驻会研究员唐晓阳说说:“我在2011年实地调研时就感觉到埃塞俄比亚在认真学习中国经验,走的是中央集权加逐步经济改革模式,而并不是像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那样先建立民主政体,再用民主推动经济改革。前总理梅莱斯•泽纳维可以称得上是邓小平式的人物,推动市场经济的改革和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相似,甚至制订了五年计划。”

三、展望

从2016年开始,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意大利修宪和欧洲民粹主义兴起等无疑极大地暴露出西方政治体制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金融时报》专栏作家Edward Luce在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后发布了新书《西方自由主义的衰退》(The Retreat of Western Liberalism),该书认为,精英的自满和对弱势群体的蔑视已经导致民主“倒退至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接近崩溃”。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模式未来可能会成为与西方自由主义相抗衡的一种发展模式,非洲国家会越来越重视中国模式。随着中国非洲政治经济交流的深化,非洲国家“向东看”的政策趋势可能进一步加强,甚至非洲的发展范式和政治经济秩序有可能根本重塑,摧毁西方长期以来对非洲的主宰和控制地位。

尽管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在世界发展模式中的向好趋势,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非洲的担忧

非洲对中国的担忧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中非在能源方面的开发合作呈快速发展态势,非洲担忧中国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二是非洲担忧中非之间存在“不平等经济贸易结构”,即非洲从中国大量进口价格低廉的工业制成品和纺织品,同时向中国出口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贸易模式,一些非洲国家,甚至包括非洲大国的领导人(如南非前总统姆贝基)担心这种贸易模式会重蹈以前的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不平等经贸模式;三是在国际事务中,中非利益并非在所有场合、时间都契合,比如联合国安理会“增常”问题,非洲认为中国对增加非洲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上的支持还不够。

(二)中非仍缺乏相互了解

由于语言、文化、宗教等的差异,非洲人和中国人在个体层面的沟通和了解远没有非洲人和西方人顺畅,不了解就容易受他人的误导,产生猜忌和怀疑甚至是误会,极其容易受非洲国家的反对派和西方反华势力的大肆利用。

津巴布韦的最大日报、津政府所有的《先驱报》对华友好,但津私营报纸,如2011年创立的《新闻日报》(Newsday)以及其他由工会和反对派操控的媒体在有关中国的报道上以负面报道居多。再比如肯尼亚蒙内铁路(蒙巴萨-内罗毕)虽然得到肯尼亚执政党的大力支持,但反对党和自由媒体发布的报道基本都是负面的(如征地、环保、开矿等)。

(三)西方对非洲的影响深远

西方在非洲长期的殖民统治、对非洲人才培养和价值观渗透、西方媒体和话语权(英国BBC和美国CNN仍主导着非洲的电视屏幕)在非洲的长期耕耘和强势地位、西方对非洲的研究(了解)之丰富和深入,等等,均说明在影响非洲的软实力方面,西强中弱的局面既非短时间内形成,也非短时间内所能改变。

中国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与非洲之间进行交往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也只有不到70年的时间。而西方早在15世纪就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并在那里进行了数百年的殖民统治。这些宗主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在非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另外,二战后西方特别重视招收非洲青年人才到西方国家留学,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大多都是出在这些人当中,比如几内亚总统阿尔法·孔戴早年在法国留学多年,肯尼亚总统肯雅塔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学院,科特迪瓦总统阿拉萨内·瓦塔拉硕博都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除了政要,非洲知识界和教育界的翘楚很多也在西方国家留过学,他们是推动西方和非洲之间的深入了解的重要桥梁。

(本文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海疆丝绸之路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晓鹏、秘书长沈宣霖、海疆委委员刘元瑞)